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80年前 他駕駛B-29轟炸機向日本投下原子彈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一個偶然的機會,30年前正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訪學的我,見到了住在哥倫布市(俄亥俄州州府)的美國空軍退休准將小保羅•蒂貝茨(Paul Tibbets, Jr.),他也是1945年8月6日在廣島上空投擲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美軍B-29轟炸機的上校機長。


1995年8月底的一天,我辦公室隔壁的艾倫•米利特教授(Allan Millett)過來,神秘兮兮地說要帶我見個人,至於是誰,到了就知道了。艾倫是知名的軍事史學家,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預備役上校(colonel),認識他幾年了,還有一些共同研究的項目,我也不多問。

直到車停在哥倫布市城東的一座紅色磚房前,艾倫才告我說,這是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廣島投擲第一顆原子彈的B-29轟炸機小蒂貝茨將軍的住所。


詫異之際,一位身材高大、身著便服的銀發老人已經走出前門。蒂貝茨顯然事先知道今天來客的背景,握著我的手說,我是第一個來訪的中國人。“於教授還當過解放軍,”艾倫插上一句。老人一怔,這也許是始料不及的,但很快就恢復正常,帶我們進入客廳。

話題當然離不開原子彈,又正好趕上轟炸廣島和日本投降50周年。半個世紀前,蒂貝茨和他的11人的機組駕駛B-29“空中堡壘”轟炸機,從距離日本本土3200公裡的天寧島(Tinian Island)起飛,經過6個小時飛行,將一枚“小男孩”原子彈投擲到廣島市上空。



巨大的火球、沖擊波和強烈的核輻射,瞬間將這座城市化為人間煉獄,7萬余人當場死亡。兩天後,蘇聯對日宣戰。8月9日,日本長崎市也被“核”平,6萬余人當即死亡。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。


“核平”廣島的“第13號特別轟炸行動”(Special Bombing Mission No. 13)大功告成,蒂貝茨和他的機組聲名大振,一時成為媒體的寵兒,杜魯門總統還在白宮接見了蒂貝茨。




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,各類質疑和反駁的意見也日益增多。到二戰結束50周年之際(1995年),所謂“修正學派”已勢不可擋。

修正派的邏輯:

1995年8月廣島核爆50周年前夕,美國史學界兩本重磅“修正派”著作問世。一本是馬裡蘭大學政治系教授加爾•阿爾普勞維茨(Gar Alperovitz)的《美國使用核武器的決策:一個美國神話的建構》(Decision to Use the Atomic Bomb: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an American Myth) ,書中引用大量解密文件,證明美國高層早在1945年春夏就知道,已經處於崩潰邊緣的日本正在尋求通過蘇聯等中立國進行和談試探;美國在1945年8月向日本投擲原子彈的主要目的,並非像官方長期宣稱的那樣是為了避免一場傷亡慘重的登陸作戰,而是為了在戰爭結束前展示美國的絕對武力,以便在戰後格局中威懾和制約蘇聯。

另一本修正派力作是伯克利大學的美籍日裔教授羅納德•高木(Ronald Takaki)的《廣島:美國為何投下原子彈》(Hiroshima: Why America Dropped the Atomic Bomb)。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6 秒